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是何时崩溃的
开丰娱乐 首页 关于开丰娱乐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注册登录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开丰娱乐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注册登录
  • 联系我们
  • 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是何时崩溃的
    发布日期:2025-10-08 02:01    点击次数:92

    ▌王微

    《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美]沃尔多·海因里希斯马克·加利基奥著祁长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45年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此时的日本已经被美国紧紧封锁在本土,整体战略呈收缩态势,准备在本土与美国决一死战。日本的军国主义狂热,让整个日本民族怀有“亡国亡种”的危机感,各种军事动员反复洗脑日本人民做好“玉碎”的准备,准备和美国的登陆部队同归于尽。不过,8月14日在裕仁天皇的授意下日本决定向美国投降,这也让准备进攻日本本土的美军松了一口气。这场胜利看似来得突然,但背后却是血与肉的拼搏,大国间的博弈,累积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

    为什么说从中途岛战役起,美军就已奠定了胜利?美国到底是不是因为两颗原子弹和天皇的干预,在1945年迎来了东西两线的胜利?回答这些问题还要追溯到1944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军事战略的成功。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德怀特·E.斯坦福教席教授沃尔多·海因里希斯和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加利基奥,两人合著了《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一书。书中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里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

    1944年的太平洋战场美军面临着战略上的分歧,陆军将领麦克阿瑟坚持他的“重返菲律宾”路线,海军上将尼米兹则主张直插太平洋心脏,包围日本列岛。这场战略争论最终因B-29远程轰炸机的研发成功而终止,这也让距离东京仅1270英里的马里亚纳群岛成为无法抗拒的战略要地。

    1944年6月,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决在塞班岛海域爆发。美军集结15艘航母、956架舰载机的庞大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正面交锋。在6月19日到20日的马里亚纳空战中,日军飞行员因训练不足成为活靶子,600余架战机连同3艘航母沉入太平洋深渊。当7月9日塞班岛日军停止抵抗时,日本“绝对国防圈”也被美军打开了缺口。美军在提尼安岛上建起了可容纳265架B-29的机场群,东京已经暴露在美国的轰炸范围内。这场战役不仅切断了日本与东南亚资源区的海上生命线,更将战火直接引向日本本土,为后续战略轰炸奠定了地理支点。

    1944年至1945年,这一年中,太平洋战场美军节节胜利,日军也更加疯狂,战事呈现出更为惨烈的面貌。当海军陆战队在硫磺岛折钵山竖起星条旗时,美军付出的伤亡也让高层对于占领日本本土产生了动摇,这种动摇还是基于美国的伤亡和国内的厌战情绪。书中提到,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上将就曾发出警告,公众对战争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包括所需付出的牺牲和所需的时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担心美国人对于战争前景的理解,公众情绪在过分自负和失望之间来回摇摆。

    更大的噩梦发生在冲绳,这座距离九州仅340英里的岛屿成为日本“本土防御”的前哨。从1945年4月到6月,美军遭遇了太平洋战争中最顽强的抵抗:隐藏在纵横交错坑道中的10万日军,配合着“神风特攻”自杀飞机,让美军伤亡数字飙升至7万人。冲绳的惨烈牺牲直接催生了美国战争决策的根本转变,美国必须寻求避免登陆日本本土的替代方案。

    战略轰炸因此升级为摧毁性打击。1945年3月9日午夜,334架B-29轰炸机如鬼魅般出现在东京上空。在柯蒂斯·李梅将军的授意下,这些卸除自卫武器的轰炸机满载燃烧弹实施低空突袭。一夜之间,东京26万栋房屋化为灰烬,8.3万平民在烈焰中丧生。这场轰炸标志着对日战略从精确打击军事目标转为系统性摧毁城市民生。至7月,日本六大工业城市已有41.9平方英里城区被夷为平地,工业产能下降至战前的35%。

    与此同时,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曼哈顿计划”也有了成果,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这种重大杀伤性武器,在白宫战情室里的反复推演后,在幕僚、将军们预估美军登陆后的伤亡情况、美国民众的厌战情绪、苏联对日参战的地缘压力后,杜鲁门签署了原子弹使用令,击碎了日本本土决战最后的信心。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战略进攻的整个过程中,中国战场始终与太平洋战场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战略互动。美国参战时,日本陆军深陷中国战场泥潭,即便到1944年,中国仍牵制着110万日军,超过其在太平洋及东南亚兵力总和。这种东西钳形格局使日本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对抗美军攻势。

    日军在1944年发动的豫湘桂战役,这场战役虽使中国军队溃败,却意外削弱了菲律宾防御力量。同样,1945年冲绳战役期间,中国战场发动的局部反攻成功牵制了关东军主力,使其无法增援琉球。这种跨战场的战略联动,也印证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东方战场最重要的抵抗力量的存在。

    书中通过讲述1944—1945年美国太平洋战略的演变,也演示了战争逻辑的自我实现。从马里亚纳的基地夺取到冲绳的惨烈消耗,从东京的火海到广岛的核爆,美军始终遵循“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跳岛战术的推进、战略轰炸的升级、核武器的最终使用,构成递进式的战争加速器。同时期中国战场顽强的抵抗,以巨大的牺牲为这种加速提供了条件,得以促使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合围,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上一篇:新华视点丨甘肃榆中山洪灾害抢险救援48小时直击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下一篇:没有了